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正规股票配资APP平台_最靠谱股票投资咨询公司 > 正规股票配资APP平台 >
炒股杠杆网站 广州:城市展新姿,迎接十五运
发布日期:2024-12-03 21:31 点击次数:105
“这种面向特定区域增加再贷款额度的做法,进一步凸显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功能和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编者按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11月9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一周年启动,筹办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展示“一国两制”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的创新之举和重要契机。
广州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的办赛目标,全力以赴高质量做好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测试演练、志愿服务、宣传安保等各项筹备工作。
为展现广州在迎接十五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城市面貌、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成就,以小切口展现大变化,特推出广州十五运倒计时一周年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11月9日晚,广州海心沙亚运公园迎来“相约湾区共迎全运”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仪式,主题口号、会徽、吉祥物等标识首次与公众见面。
进入倒计时一周年,广州筹备十五运的工作紧锣密鼓进行着——广州赛区57家定点医院名单公布、广州赛区志愿者部首期内训营开营、广州塔上亮起倒计时、广州10个地铁站内设置倒计时市民打卡点……十五运的热情已经提前点燃。
这已是广州第三度举办全运会。历来,广州善借重大体育赛事东风,推动城市提质升级。六运会为广州带来天河体育中心,30多年来在城市新中轴线上熠熠生辉,九运会让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子黄村,迈开城市“东进”的步伐。
迎接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十五运,广州再次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以此契机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场馆升级惠及群众体育活动
一流的场馆是办好赛事的基础。
承担超三分之一竞体项目的广州赛区,正在既有的全运会和亚运会场馆的基础上,根据“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推进30个既有比赛场馆升级改造。
11月3日,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简称“市执委会”)举行“凝心聚力全力冲刺”广州赛区场馆改造六十天攻坚动员大会上,广州市执委会场馆建设部透露,目前场馆改造项目已动员近3500人参与,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此次改造的主要场馆广州体育馆1号馆已基本完成改造,对无障碍设施及标识进行完善,配置3D视觉闸机系统、AR导览导航系统、光影互动系统等智能化设施,未来将作为十五运会女子U18排球、蹦床项目和残特奥会轮椅篮球项目赛事的比赛场馆。
人民城市为人民,赛事所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是长期存在的。
十五运的比赛场馆中,逾九成场馆为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其目的既是节约办赛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场馆的持续利用。
11月9日晚,2024年广州国际灯光节拉开帷幕。广州塔显示全运会倒计时天数。南方+记者董天健摄
广州已为场馆谋好了赛后“退路”。广州市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副部长刘崇权表示:“赛后改造后,广州体育馆将完善场馆内的盲道系统,与街区盲道系统相连接,并在无障碍出入口增设栏杆,形成无障碍公园空间。同时,通过更换原有景观设施和标识牌,以及改造夜间泛光设计,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全民运动空间。”
借助十五运的升级改造,旧场馆实现“与时俱进”,在满足十五运的比赛需求的同时,赛后也能更好地服务运营全民健身活动,支撑城市提供优质公共文体服务,让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与此同时,重大体育赛事将引聚大量人流,人群聚集的体育场馆也将成为广州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讲好广州故事,彰显城市气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两大场馆的改造工程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郭明卓领衔设计,在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国际标准、中国气派、湾区精神、岭南风韵。
更全能、更智能、更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等要素贯穿于场馆赛事筹备、举办及赛后利用的全过程,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也将持续惠及全民、幸福全城。
三地联手探索大湾区一体化路径
十五运是粤港澳三地承办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
这也是本届全运会最突出的特色,倒计时一周年启动仪式上公布的主题口号、会徽、吉祥物等标识无一不突出粤港澳三地合作的元素——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口号展示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特色,同时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城市群的独特活力;
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为原型的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象征着粤港澳的海洋文化特色,头顶的三朵小水花颜色分别代表广东的木棉红、香港的紫荆花以及澳门的莲花绿;
由代表粤港澳三地的花瓣交叠旋转而成的会徽图案,寓意着粤港澳大湾区交融互通、活力无限,内聚而又外放的视觉张力,彰显粤港澳大湾区既对外开放又对内示范的“窗口”价值和内引外联的“桥梁”作用。
在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侯赛因看来,十五运会让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承办是一大亮点,“它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还能促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人员流动,进一步带来外部的投资机会,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地合办,既是对过去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成果的检验,也为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提供契机,意味着既要突破地理的隔阂,也要在制度相异的背景下保障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跨境流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同时也是承办最多竞技项目的广州,正以“主人翁、东道主意识和精神”统筹各方力量、紧锣密鼓有序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不久前,南中高速主线及南沙联络线开通,从空中俯瞰,珠江入海口处,南沙联络线与深中通道相衔,东抵深圳、西至中山的深中通道横卧水面,在伶仃洋上形成“Y型路网”,经由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港澳和内地居民实现跨城观赛将轻而易举。
制度探索上,在过去一段时间,粤港澳三地持续强化对接沟通,充分运用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四个层级,搭建起运行成熟、运作高效的联络平台,围绕项目布局、竞赛组织、市场开发、信息化建设、口岸通关、志愿服务、新闻宣传等各方面重要事项展开商讨研究,努力推动形成共识,确保筹办工作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顺利推进。
当交通要道打破地理隔阂,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制度创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让一场运动会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多个城市举办从想象落地为可能,合办体育盛事的影响力得以最大化,为多城协同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新的机遇。
以赛兴城带动体育产业向更高业态升级
一场体育赛事,带来的不仅是体育产业的提振,还伴随着旅游、住宿、交通和餐饮业等方面的增长。长期来看,赛事所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国际影响力提升将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谋求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激活城市潜力。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42.3%;在“村BA”等赛事带动下,2023年贵州台江旅游综合收入达84.64亿元,同比增长94.66%;2024年无锡马拉松带动经济效益达28336.6万元。
抢抓机遇,广州提出坚持以赛兴城、以赛带产、以赛促消、以赛惠民,赛前、赛中、赛后统筹考虑,整体推进绿色办赛、科技赋能、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等工作,推动“旅游+赛事”相互驱动、“体育+消费”优势叠加。
“广州市体育产业有着巨大市场潜力,体育产业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元,体育消费持续扩大,2023年广州城乡居民体育消费623.8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331.70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爱英表示。
根据《广州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计划通过十五运提升本地品牌赛事、职业体育赛事品质。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增加值超过600亿元,并促进大湾区体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十五运是广州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良好机遇。“体育赛事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带动整个城市体育健身观念的转变,助力城市文化提升及市民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城市软实力。”在广州体育学院教授王钊看来,广州要借助赛事推动体育与文旅、科技、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为体育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将赛事“流量”转变为产业“增量”,目前,十五运市场开发计划已全面启动,现场,赞助计划、特许经营计划、票务计划三大计划发布,整合开发各类赛会和非赛会资源。对于承办十五运开幕式和多项赛事的广州而言,除了带动体育设施、用品制造业发展,大型综合赛事的落地还将带动体育产业向附加值更高业态升级。此外,赛事还有望撬动文商旅体全面融合,使体育赛事为文旅、消费引流。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以十五运为契机,广州正全力以赴,为全国、为世界呈现一场展示湾区魅力、体现广州澎湃活力的高水平盛会,为建设体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广州贡献。
策划:龚晶
统筹:冯艳丹 黄楚旋
采写:南方+记者 郑慧梓 郎慧炒股杠杆网站